“汉方药”为何会风靡日本?中医药的国际化到底该怎么走?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又该如何发力?不久前,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召开了一次中医药国际化座谈会,多位专家在会上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。
“中医药国际化要加强优势病种、优秀疗法的挖掘与研究,练好基本功,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深度合作。中医药国际化一定要以点带面、以小带大、我主人随,切不可大而化之。中医药文化传播应重视借助中医成语、中医历史典故、中医各种疗法、药食同源之食品等宣传普及中医。加强五运六气治未病应用,充分利用各国大使馆在北京的优势,通过调集相关专家到大使馆做中医科普宣传与疑难病诊治,提升各国使馆人员对中医的认识、认同,宣传传递中医及中国文化。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、北中医附属三院针灸微创肿瘤科主任黄金昶表示。善以针和灸治疗恶性肿瘤等疑难杂症的黄金昶认为,针灸应该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最佳切入点。
“要想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,中医必须拿疗效来说话。”全国名老中医李文瑞教授的弟子、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王凌建议,“可以通过中医组、西医组、中西医结合组对照开展临床实战,一个月、两个月后,慢性疾病可以三个月或更长,以西医指标可以衡量的结果来证明纯中医治病的疗效,就更能让人信服。”
“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,除了要健全项目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,争取纳入‘一带一路’等规划配套政策重点支持之外,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,规范中药材市场秩序,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有质量和药效保障的中药材。”欧洲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产业园负责人张杨表示。
据了解,近些年来,北京市以推进落实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为契机,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对外医疗保健服务,实行“请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并重,不断推动“中医药国际交往中心”建设。目前,中日韩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建设已提上日程,欧洲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产业园、拉脱维亚的里加中医药项目,北京中医药大学、北京同仁堂集团等在美国、澳大利亚等的中医药中心建设正有序推进。
“目前,在日本进入医保目录的148首汉方颗粒剂品种中有124首是中国处方,其中71首是张仲景的处方。而从销量来看,销售总额位居前18位的汉方品种中有12首是张仲景的处方,近些年来大建中汤销量最高。”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梁永宣认为,“中日韩三国在中医药领域各有所长,应互相学习,相关的交流中心应建设成为能让业内人士、商业人士、普通人甚至是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、沟通中医药的平台。”
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强调:“中医药国际化不是喊口号,不能大而化之,要处理好‘小’和‘大’的关系。以中日韩中医药国际交流中心为例,要小机构大平台,小智库大智慧,小互动大外交,小医疗大旅游,小食疗大生活,小银针大科技,小人物大历史等等,要抓住关键点,做出特色。”
“很多外国政府都看到了中医药的好处,愿意与我们进一步加强合作。而现代医学,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,他们越先看到现代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天花板,越来越意识到治病还是要回归到生命本身,回归自然,回归到‘天人相应’‘身心合一’的层面。而这些正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认识到的,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。”屠志涛表示。
事实上,中医药国际化步伐正不断加快。10月份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《国际疾病分类》,首次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列入分类系统。据悉,2019年,世卫组织会将第11版“国际疾病分类”提交各成员国投票表决,如获通过将正式颁布。而本月18日在意大利罗马闭幕的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上,发布了《罗马宣言》,并确立每年10月11日为“世界中医药日”。(记者 李保金)